在数字时代,域名是企业的“线上门牌号”,也是品牌与用户连接的第一入口。但你知道吗?2025年3月,某新能源车企“星途”的拼音域名“xingtufuture.com”被一名域名投资者以50万元价格“截胡”,引发全网对“品牌名被抢注”的热议。事实上,域名抢注早已不是新鲜事,从“小米”被抢注“小米家”到“华为”被注册“华为主页”,每年都有大量企业因域名保护不足陷入被动。那么,什么是域名抢注?品牌方又该如何提前规避这一风险?
什么是域名抢注?这些“套路”你必须知道
简单域名抢注是指通过不正当手段注册与他人品牌名、商标或知识产权高度相似的域名,目的通常是通过高价转售、劫持流量或破坏品牌声誉牟利。2025年1月,某AI科技公司“深鉴科技”的核心域名“shenjian.com”就被抢注者以“技术故障”为由,要求支付20万元“赎回费”,而该公司因未提前注册国际域名(如.ai、.xyz),一度面临线上服务入口缺失的困境。
常见的抢注“套路”主要有三类:一是“恶意抢注”,即注册者明知域名属于某品牌,仍通过谐音、拆分、拼音变形等方式抢注,如将“瑞幸咖啡”注册为“ruixinkafei.tech”;二是“批量抢注”,即针对行业热门关键词(如2025年的“AI+”“元宇宙+”)提前囤积大量“黄金域名”,等待品牌方高价回购;三是“域名投资”,这类抢注者通常不直接使用域名,而是通过注册具有稀缺性的“短域名”“有含义域名”(如“ai.cn”“智联.com”),长期持有等待溢价。
品牌名“裸奔”的风险:为什么你的品牌容易被盯上?
品牌名之所以容易被抢注,本质是“价值”与“漏洞”的碰撞。2025年2月,某连锁餐饮品牌“悦香园火锅”就因只注册了主域名“yuexiangyuan.com”,忽略了“yuexiangyuan.net”“悦香园火锅.xyz ”等相似域名,导致用户搜索时误点进一家名为“悦香园小厨(火锅版)”的山寨网站,一周内损失超10万元客流。
具体来看,品牌方的“漏洞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“注册不全面”,多数企业仅关注.com、.cn等主流后缀,却忽略了.tech .ai .io等新兴后缀,而这些后缀因注册成本低、流量精准,成为抢注者的“重灾区”;二是“保护不及时”,部分企业等到品牌打响后才想起注册域名,但此时核心域名已被抢注,只能高价“赎回”;三是“法律意识薄弱”,对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》中的“恶意抢注”认定标准不熟悉,维权时难以提供商标注册证、品牌使用证据等关键材料。
从“被动防御”到“主动布局”:品牌域名保护全攻略
避免品牌被抢注,关键在于“提前布局+实时监测+快速响应”。2025年3月,某家电企业“云米科技”通过“全生命周期保护策略”成功规避风险:他们在品牌创立初期就注册了“云米.com”“云米.tech”“云米智能.cn”等12个核心与相似域名,并与域名注册商“阿里云”合作开通实时监测服务,一旦发现新注册的相似域名,系统会在24小时内推送预警。这种“注册+监测”的组合拳,让他们在同年4月及时发现“云米云”的域名被抢注,通过快速投诉成功拿回,避免了品牌混淆。
具体到实操层面,企业可从四步入手:第一步“全面注册”,不仅要注册主域名,还要覆盖拼音、英文、谐音等相似版本,“华为”需注册“huawei.com”“hwei.com”“华为主页.cn”等;第二步“多后缀布局”,除.com、.cn外,建议根据业务场景注册.tech(科技类)、.ai(AI相关)、.io(互联网技术)等细分后缀;第三步“监测预警”,利用2025年新兴的AI监测工具(如“域名卫士Pro”)自动扫描全网新注册域名,设置关键词(如品牌名、拼音、缩写)实时推送;第四步“法律兜底”,与专业律师合作制定《域名保护协议》明确抢注维权流程,同时保留商标注册证、品牌宣传资料等证据,一旦发现恶意抢注,可通过CNNIC域名争议解决中心或国际域名争议仲裁院快速维权。
问题1: 企业在域名保护中最容易忽略的环节是什么?
答:最容易忽略的是“相似域名与多后缀布局”。很多企业仅注册主域名(如“品牌名.com”),却忽略了拼音、谐音、变体域名(如“品牌名+科技”“品牌名.xyz”)以及国际通用后缀(.ai、.io等)。2025年初,某母婴品牌“贝亲母婴”仅注册了“beiqin.com”,却被抢注了“beiqing.com”和“贝亲.ai ”,导致用户通过“beiqing.com”访问到竞品网站,直接损失30%的新客转化。
问题2: 如果发现品牌名被抢注,应该如何快速维权?
答:通过WHOIS查询确认注册者信息,尝试协商赎回(可参考2025年《域名赎回指导价》,一般核心域名赎回价不超过5万元);若协商失败,立即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提交域名争议投诉,提交商标注册证、品牌使用记录等证据;若涉及高价勒索(如索要50万元以上),可报警并联系律师发送律师函,同时在官方渠道发布声明提醒用户注意域名真伪,减少品牌损害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