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注册阶段:从源头锁定品牌资产,避免“先注先得”陷阱
在数字经济时代,域名已成为企业品牌在互联网世界的“门牌号”,但这个“门牌号”的争夺往往从注册阶段就已打响。2025年初,国内某知名新能源车企“星途汽车”因未及时注册核心商标对应的多后缀域名,导致竞争对手在2025年2月抢注了“xingtuev.com”“starway-auto.cn”等近似域名,不仅引发消费者混淆,还造成潜在用户流失超10万人次。这一案例暴露出企业在域名注册环节的保护意识缺失——域名侵权的“先注先得”规则,让品牌方若未提前布局,极易陷入“品牌被稀释、市场被蚕食”的困境。
构建注册阶段的保护体系,要建立“商标-域名”联动机制。企业在注册域名前,必须通过商标局官网、商标数据库等渠道,对品牌名称、Logo、Slogan等核心标识进行全面检索,确保注册的域名与商标高度绑定。,注册“小米汽车”的核心域名时,需同步注册“.com”“小米汽车.com”“xiaomi-auto.cn”等主流后缀,以及“xiaomiauto.com”“milletcar.com”等近似变体域名,形成“品牌名+功能词+多后缀”的立体注册矩阵。2025年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管理办法》修订后,新增了“恶意抢注预警”条款,企业可通过注册商后台设置关键词监控,一旦发现目标域名被抢注,可立即触发申诉机制,利用法律手段夺回控制权。
二、使用阶段:动态监控与风险预警,及时拦截侵权行为
域名注册完成并非万事大吉,随着品牌影响力扩大,侵权者会通过“域名停放”“钓鱼网站”“仿冒邮件”等方式滥用域名。2025年3月,国内某连锁咖啡品牌“咖乐多”通过第三方域名监控平台发现,有用户注册了“kaleduo.com”“kaleduo-cafe.com”等域名,并搭建了与官方网站高度相似的页面,以“买一送一”为噱头诱导消费者下单。这类侵权行为不仅分流品牌流量,还可能因服务质量问题损害品牌口碑,而传统人工巡查难以应对日均超10万次的域名变动,企业亟需借助技术工具构建动态防护网。
当前主流的域名监控工具已实现“AI+大数据”双驱动: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“品牌名+拼音+谐音”的近似域名,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比对仿冒网站的Logo、页面布局等视觉元素,实时推送风险预警。,某电商平台2025年上线的“品牌护盾”系统,可自动抓取全球100+域名注册平台、交易平台的变动信息,一旦发现侵权域名,10分钟内即可生成风险报告,其中包含域名注册者信息、历史注册记录、关联网站IP等关键数据,为后续维权提供直接证据。企业还可与域名注册商签订“侵权拦截协议”,要求注册商在发现疑似侵权域名时主动暂停解析,为品牌争取宝贵的处理时间。
三、维权阶段:多渠道协同作战,提升侵权处理效率
当侵权行为发生时,企业需根据侵权规模、影响范围选择合适的维权渠道,避免因“维权成本高、周期长”错失最佳时机。2025年4月,国际奢侈品牌“路易威登”通过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域名争议解决中心(CIETAC),成功仲裁夺回被抢注的“louisvuitton-paris.com”域名。该域名由某境外公司注册后用于销售仿冒产品,路易威登通过提交商标注册证、品牌使用证据、域名注册者恶意意图证明(如高价交易记录)等材料,仅用45天就完成仲裁流程,比传统诉讼节省60%的时间成本。这一案例印证了行政仲裁在域名抢注案件中的高效性——尤其是当侵权行为仅涉及域名本身、未造成大规模经济损失时,仲裁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。
对于造成严重品牌损害或经济损失的侵权行为,司法诉讼仍是最终保障。2025年5月,国内某游戏公司“幻世科技”起诉某网络科技公司“盗用其核心IP‘幻世纪元’的域名‘huan shi ji yuan.com’”,法院最终判决侵权公司赔偿幻世科技500万元,并强制注销涉案域名。这场诉讼的关键在于“证据链完整”:幻世科技通过公证机构对侵权域名的跳转页面、仿冒游戏内容进行证据固定,同时提交了“幻世纪元”商标在2024-2025年的市场推广数据(覆盖用户超1亿)、侵权行为导致的直接收入损失(约300万元)等材料,形成“商标知名度-侵权恶意-损害结果”的完整逻辑链。企业还可联合行业协会建立“维权联盟”,共享侵权案例、注册信息等资源,通过集体诉讼降低个体维权成本,2025年第一季度,长三角地区已有12家科技企业通过联盟成功维权23起域名侵权案件。
问题1:企业在域名注册时,除了商标查询和多后缀注册,还有哪些关键步骤可以降低侵权风险?
答:除基础的商标查询和多后缀注册外,企业还需做好三方面工作:一是监控域名抢注平台,通过注册商的“抢注提醒”功能或第三方监控工具,实时追踪品牌名相关的域名注册动态,尤其关注“新通用顶级域名”(如.tech、.app等新兴后缀)的注册情况;二是设置域名注册期限提醒,避免因疏忽导致域名过期被抢注,可通过邮件、短信等方式设置提前30天的续费提醒;三是关注政策变化,2025年《域名争议解决办法》新增的“恶意注册推定条款”,明确“注册后6个月内未实际使用且无正当理由”可直接认定为恶意抢注,企业需确保注册的域名与品牌业务有直接关联,避免“囤积域名”被认定为侵权。
问题2:当发现疑似侵权域名时,企业应优先选择行政仲裁还是司法诉讼?如何判断哪种方式更适合?
答:企业应根据侵权性质和维权目标选择渠道:若侵权仅为“抢注近似域名”且未造成实际损害,行政仲裁(如通过中国域名争议解决中心)是首选,其周期短(通常45-60天)、成本低(一般5000-1万元),且证据标准相对宽松,适合快速止损;若侵权涉及“恶意仿冒、虚假宣传、销售假冒商品”等严重行为,或侵权方拒不配合仲裁,司法诉讼是更有效手段,可通过法院判决强制侵权方注销域名并赔偿损失,尤其适合索赔金额较大或需要“案结事了”的复杂案件。判断时可参考三个标准:侵权行为是否具有“恶意”(如高价转卖、搭建钓鱼网站)、是否对品牌造成实际损害(如用户投诉、收入下降)、维权成本与收益是否匹配(仲裁适合小额、快速维权,诉讼适合大额、复杂维权)。

